讲解,用一辈子去诠释
作者:田莉 发布时间 2011-07-08
——听齐吉祥老师讲座有感
  

  初识齐吉祥老师,是在2010年年初的杭州园文局讲解员大赛上。初出茅庐、站在台上底气不足的我,一眼就看见了评委席中那位白发苍苍、满脸和蔼笑容、始终对我投以肯定目光的老教授。经过了解才知道,原来他就是齐吉祥老师,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第一代讲解员。从1959年参加工作直到2000年退休,41年里,他从没有离开过自己挚爱的讲解事业。所有的观众都为他渊博的历史知识和精湛的讲解艺术所折服。有人说,他就是一部活的“国博解说史”。
  作为2011年员工培训计划之一,7月8日上午在艺术馆影视厅内,我们荣幸地请到了大名鼎鼎的齐吉祥老师。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,齐老师深入浅出、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进行了一场《关于讲解艺术》的的讲座和熏陶。
什么是讲解
  “讲解工作是博物馆文化教育工作的最前线,讲解是一种有针对性的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教育行为。”齐老师总结自己多年的讲解工作经历,从解释讲解员的内涵开始,首先提出了做一个合格的讲解员的基本素质。要做好讲解员其实并不容易,需要观察、记忆、想象、思维、组织、表达、应变、创新等多种能力。
  做一个“知识型”、“专家型”、“博中求专”的讲解员始终是齐老师追求的方向。在他看来,讲解工作分为三个档次和层面:熟练背诵、生动讲述以及因人施讲。熟练背诵讲稿是最基本的要求。在熟练掌握讲稿的基础上,便需要深入学习专业知识、学习一定的讲解技巧,用更深入、更丰富的知识和讲解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、“投其所好”。  
  要做到因人施讲则更不容易。他举例说到:“比如我讲司母戊鼎时,就要根据对象决定解说内容,甚至口吻。面对儿童,我会说,同学们,这个青铜器可重可重了,有多重呢?有一千多斤呢。假如我做一个大天平,天平这边搁这个青铜器,你们都站到另一边去,能跟它一般沉呢!”这样的讲解方式往往能得到孩子们的关注和共鸣。如果面对大学考古系的学生,齐老师说他就会结合所掌握的考古知识,从商代殷墟文物讲起,从更专业的角度分析它的器形、纹饰、文字等。能否得到专业听众的认同,关键在于讲解员自身有没有专业的研究和思考。
为谁来讲解
  不同于语音导览、文字说明等物化交流形式,讲解工作最大的优点和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灵活交往与互动。齐老师提出,新时代的讲解方式早已从“灌输式”转变为“交流式”,当代的讲解工作尤其要注意“一切为了观众”。讲解员应学会换位思考:怎么讲观众能听懂?怎么讲观众愿意听、喜欢听?怎么讲观众能记得住?讲解应该是交流的、互动的,而非讲解员一个人的独角戏。
  除了单纯的语言交流,讲解员还应尽力引导观众亲自参与到整个参观活动。有肢体参与,譬如首都博物馆邀请观众一块儿画脸谱、做糖葫芦、制作布艺、制作布老虎等;还可以有脑力的参与,譬如与观众共同探讨问题等等。齐老师甚至还开玩笑地认为,讲解员要给观众一个“吹牛权”,即不论是我们的讲解,还是供观众参与的活动,所作的这一切,其实都只为了给远道而来的观众留下一次深刻、完美、与众不同的体验。

(新闻来源: 韩美林艺术馆15.16期馆报)